◎宣教中心主任/邱顯正

「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哈二14)

若要問「普世教會離這個目標還有多遠?」就要先問,哈巴谷書二章十四節裡面說的「水充滿洋海」是充滿百分之多少?當我問聽眾這個問題的時候,有人會不假思索的回答「百分之70」,這個答案應該是在回答另外一個問題–「地球有百分之多少是水?」哈巴谷書所形容的「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  」 ,正確的答案應該是100%,不是嗎?我們所定義的海洋,豈不是海水所充滿的全部嗎?

宣教心視野的主編Ralph Winter提到過去的一個世紀,實踐信仰的基督徒占世界總人口的比例從1900年的2.5%;到了1970年,該比例已增長到5%;截至2010年,僅四十年間,又翻倍有餘,增加到12%,如下圖所示(注1),正是「你們要向列國中觀看,大大驚奇。因為在你們的時候,我行一件事,雖有人告訴你們,你們總是不信。」(哈一5):

二十一世紀實踐信仰的基督徒戰世界總人口的百分比

而接下來的一個世紀,實踐信仰的基督徒占世界總人口的比例,將會有如何的進展,則端視我們這一代,如何回應大使命。

華神從2018 的秋季,即將有第一批跨文化研究碩士科(簡稱宣碩,或者應該叫跨碩,以符合全名)的學生入學。作為主事者,我心中很興奮,也充滿了期待。首先,我覺得「宣教」這個名詞,在台灣被用得很氾濫,城市宣教、職場宣教、媒體宣教等等,似乎只要跟別人分享福音,哪怕是過一條街、或是在同事、朋友之間作個見證,都可以叫做宣教,聽起來就比較時髦一點。固然,與同語言、同文化的人傳福音,也屬於廣義的上帝宣教使命(Missio Dei),我也不想加以否認。但是若從大使命的完成、以及宣教資源、人力的合理分配來看,就需要有清楚的、宣教學上的定義,免得雞同鴨講。一個新科系的成立,更需要讓焦點、特色很清晰,而不是打迷糊仗。特別華神已有道碩、聖碩、職碩和基督教研究碩士等科,應付廣義的教牧、同文化的宣教已經頗有成績。跨碩的成立,自然必須有所區隔。

釐清現狀

當我們細看基督徒在族群中的情況時,會發現上個世紀只有某些民族出現了巨大的增長。今天,仍然有很多族群尚未掀起任何形式的歸主浪潮。比方說:中國的漢人教會爆量增長,從1949的一百萬基督徒,增長到今天的八千萬(此乃樂觀數字,實際情形難以精準統計)。可是這樣的增長能否自然外溢到藏族、回族或維吾爾族呢?答案是否定的。宣教學上講「族群」是指「由許多個體所組成的一個大群體,他們彼此有相同的語言、宗教、種族、住所、職業、階層或社會地位、處境等等,或是這一切的組合。」從傳福音的角度來看,這是「福音在其中沒有遇到理解接納的障礙,且能夠以教會倍增的形式傳播的最大群體」。像藏、回、維族這種尚未建立起「能向自己內部的人民傳福音的本土化基督徒團體」的族群,稱為「未得之民」(注2)。在同文同種的人民當中傳福音、培訓、輔導、協談相對容易,若要跨越語言文化的障礙做同樣的事情,則不可同日而語;其中牽涉到族群歷史、恩怨情仇、人類學、語言學、宣教策略等考量,必須格外用心、加上劬勞的禱告才能攻破堅固的營壘。

E-尺規(Evangelism Scale)和P-尺規(People Scale)

宣教學上用E-尺規(Evangelism Scale)來描述宣教士要跨越的語言文化高牆,好讓受眾能理解福音的信息,避免雞同鴨講。

E-尺規

E-尺規

P尺規

P-尺規

用P-尺規(People Scale)來描述福音對象要變成基督的門徒,所要付上的代價和所要跨越的深谷。例如:我是穆斯林,要變成跟你一樣的基督徒,加入你的教會,我會不會受到家人、社會的逼迫、排擠等等。

這兩種尺規交織成當今宣教的各種面貌,整理如下(注3):

兩種宣教模式:尋求初期突破或承接進行中的福音傳播

人們普遍認為,宣教就是在遠方或文化相異之處進行基督教事工。要想在所有民族中看到福音運動,必須有人在他們中間首次建立教會、開創突破。我們稱這樣的宣教為「拓荒宣教」,因為它跨越或「翻越」了某一文化的邊疆或障礙,在其中興起首次福音運動,如下圖所示(注4)。筆者觀察台灣的處境,堂會、宗派自己差派出去的宣教士當中,幾乎都是屬於「一般宣教」,這對於急於在教會內挑旺宣教熱情、透過短宣隊動員會友,並且盼望在短期之內看到成果的牧者而言,是能力所及的合理選擇,按部就班、由近及遠,累積經驗,有所謂「強本西進、強本南進」之說,個人覺得不能苛責,甚至是值得鼓勵的。只要宣教地有夥伴教會,就可以合作,並且較容易在自己領導的教會內,形塑一種有為者亦若是的「平信徒宣教運動」。

然而,對於清楚蒙召,渴望看見神的榮耀在未得之民當中彰顯,不惜終身埋在宣教地深耕、從事「拓荒宣教」的弟兄姊妹而言,接受正規的神學、宣教教育,加入專業的差會,仍然是上好的選擇。這樣的進路,香港做得比台灣好很多。我常思考,為何如此?或許是因為1949-1989年間,台灣實施戒嚴法,除了留學外,國民不能自由出國,早期的宣教士自然無法帶領教會進行跨文化宣教,差會的經驗無法傳承。很長一段時間,台灣教會只能做華人的工作,跨文化宣教起步較晚。校園歸主的基督徒菁英,多半去了北美,台灣人從事跨文化宣教的典範屈指可數。等到解除戒嚴,社會開放,一些大型教會發展起來,信心爆表,不把差會的宣教資產放在眼裡,甚至覺得神學院的教育也是多此一舉,覺得把自己教會增長的成功經驗推到國外,自然水到渠成,沒什麼大不了。殊不知,他們做的還是侷限在同/近文化的「一般宣教」居多,而非「拓荒宣教」。一般宣教固然重要,拓荒宣教所需的技能卻是難度更高,需要特種部隊。

當然,全球化的浪潮, 使得國界消失,鄉村的人口湧向城市,許多未得之民早已放棄自己的語言、文化認同,極力融入城市的主流社會。移民和難民的遷徙,也給了當今華人教會絕佳的機會,在自家門口就可以從事跨文化宣教。中小型教會,只要願意,仍然大有可為。

大輪船與小帆船(Power boat and sail boat)

多年前,讀過一篇文章,把大型教會和小型教會比做「大輪船與小帆船」,大教會有人力、財力,只要添加柴火,加足馬力,就可以破浪前行,不畏風雨。小教會猶如小帆船,人力、財力、動力都有限,需要等候風起時,把小帆張起,順著聖靈的微風,才能啟航。華神作為一個跨宗派的神學院,一本初衷,服務的是眾教會,不論大小,盼望在神的國度裡,彼此連結成一個無敵艦隊。這篇文章,也不是要區分彼此,造成對立,因為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永遠都不足;一般宣教、拓荒宣教或者其他事工,自有其不可取代的價值。只是在跨文化宣教的使命當中,筆者盼望華神跨文化碩士科訓練的焦點擺在拓荒宣教所需的學識與技能,也非常樂意與眾教會、差會合作。深信能夠從事「拓荒宣教」的人,也必能勝任「一般宣教」,共同完成大使命,把失喪的靈魂帶回天父的家。

注釋

1.宣教心視野(2015)頁84-1。

2.宣教心視野(2015)頁84-7。

3.宣教心視野(2015)頁84-10。.

4.製圖者:郭德揚。

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
桃園市八德區334025長安街53號
電話:(03) 2737477 | 傳真:(03) 3714703
© 2020 Copyright - 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
- made by bounc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