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任教師/郭怡君
九歲 一個穿著大號拖鞋小朋友踢踢他他跑進教會
聽耶穌故事加領多多加小蛋糕
等於好滿足
她踢踢他他跑步回家告訴媽媽
九歲的怡君 喝多多認識你
十二歲 世界已經不只眼睛所
看見
顯微鏡底下
細胞分小隊小心翼翼向左向右
看齊排列出
你的雕刻
你的勾勒
眼睛發酸的我屏息對焦在原生動物
擺動的纖毛邊緣
除了你
誰能親手撫觸這生命輕微的震
顫 啊
這微小的神秘
十二歲 怡君在顯微鏡底下偷
窺到你
十七歲 仰望億萬星空
對照星座盤來連連看
看那點點紅星的溫和老熟
一派藍星的英姿勃勃
在星空的背後
又有牛頓哥白尼克卜勒伽利略和他們的 神
我向天空伸出手 想觸及邊界
之外的你
你的眼卻彷如星光射穿了大氣層
它射穿了我的心
我俯下身 你的光線亮閃在我
眼底停留
我的眼淚無所遁逃 自
你一手所造
這罩著我的天空罩著我的一生
十七歲 怡君看天空的眼神被
你親手抓著
十九歲 林子裡我向老藤蛛網
借過
又借過的穿越叢林裡你完美的
佈局
腳踏柔軟的泥土 像踩在大地
的搖床般 小心
只怕步履不夠潔淨、不夠呵護
弄傷了地底的神秘和昆蟲快速
纖弱的腳趾
我找尋不知意味著什麼的荒木和綠林
靜默之中聆聽
來自山雀的鳴唱、攀蜥的奔走
落葉的飄零
十九歲的怡君,在林子裡聽見
你
二十二歲,深邃的藍海裡有我
漫無目的的孤寂
看不見底我跟隨一尾輕搖的魚
氣泡打破完全的寧靜之後
魚群的自由困迫我囊底的壓抑
在海極居住也好,我想
在那裡你也必牽著我的手
二十二歲的怡君 在飄搖的藍
海中相信你
這首詩寫於二十三歲時。它記載了我從小截至當時,每個階段在大自然裡面獨處的學與思。從小我常常看螞蟻整個下午,同樣的情節,可換算成一整天看顯微鏡,一個下午在森林裡,整晚看星空, 一整個星期在海島游泳。我很喜歡各種觀察工具,從研究礦物晶體的放大鏡、到無所不包的顯微鏡,望遠鏡(天文的、看鳥的)與相機,也知道這些工具都是有限的。我喜歡各種模式、原理、機制。我喜歡養各種生物,給他們預備住的地方。我無法解釋自己這些格物致知,和無窮的知識欲究竟是什麼,是什麼讓我成為同儕眼中的怪咖和外星人。但我很幸運在很小的時候因為知道耶穌喜愛小孩,我也喜歡這個主,自此以後就不輟地想要認識祂。
我的啟蒙,或說我第一次發現自己認真想要什麼,是在七歲時向父親爭取《大自然小博士信箱》套書。當時才剛會讀寫,那在餐桌上和父親對峙的樣子,和買到書在馬路上跑跳幾乎要跌倒的感覺,至今還歷歷在目。十二本書中,《奇妙的昆蟲》是我從頭到尾每一個字都認真看的(努力看注音),其次是《水冰雪鹽》。九歲時我第一次發現自己會畫畫,是畫了一幅黑面底的國劇臉譜,全中年級票選第一。下一次的啟蒙,是十一歲時被推舉參加台北市科學營,當時第一次到小油坑看見火山冒煙,第一次手做會上下動的automata機械水族館,第一次拿氫氧化鈉溶解葉肉做葉脈標本。我的葉脈標本、automata和礦物辨識都得到台北市特優,才「發現」自己喜歡這些東西。同年,我的體育也被啟蒙了,在全校躲避球大拼殺之後我因為沒死被選進校隊,我才「發現」自己會打球,在體育班加碼受網球和游泳等訓練。校隊的生涯有點殘忍,每天早上站在牆的前面給人連續砸半個鐘頭,出賽上場前教練都會提醒「正面面對你的敵人,不能屁股對人, 不能心生恐懼」。現在回想我純稚的童年大約終結在高年級的各種任務和競賽之中,也差不多同時我發現自己常常被人品頭論足,有人傳紙條評論我的外貌,和同學甲乙丙丁的關係等等,我會接到陌生的電話,被翻書包、跟蹤、跟拍,處在過度受注意和被霸凌的模糊地帶。我不會處理人際關係,而且自尊吹彈可破,情緒常常敏感緊繃,時而爆哭,每天和密友交換信件紓壓,就這樣摸索度過了小學。
雖然我總能在喜愛的科目上專注而表現不錯,然而大體而言,我對追求自己的學習、進步、發展似乎不是很在意。國中升高中要聯考前,導師有天突然召見我,提醒我不能輕忽聯考。記得當時我是數學小老師,也只偏好自然科,社會科勉強及格。老師覺得我太有個性,盯著我填上「正確的」前三志願(她有預感我會亂填),並逼我讀社會科,正視升學的考試,不至於不按牌理出牌誤了前途。
我對大自然的傾心好像是一種動物本能,是非常原始自然且必須的,在順利進了氣質女高後,我夥同了幾個同學研究了氣質也堪稱出眾的蟑螂成了校科展代表隊。導師了解我的傾象,充滿祝福地推薦我看法布爾的《昆蟲記》。記得當時曾打翻桌上培養皿導致蟑螂噴出,兩個班的學生尖叫逃出教室而中斷上課。我到底想研究什麼?似乎是想從蟑螂身上找尋生命能突破美醜的基本力量,表達「蟑螂的問題不是蟑螂的問題,乃是人與環境的問題」這個假設。更深層地,「神看X不像人看X」。我的高中生涯可濃縮為「排球、童軍、蟑螂」三大主題。父親看我都沒在讀書非常惱怒。還好在當時我受到聚會所姊姊們每天在校門口站崗的感動,加入了他們的教會,在聯考前參加「讀書營」拼了一個月,考上了大學。
大學時我探究的範疇擴及到植物鳥類生態領域,想一層層一塊塊剝除迷障,透析上帝和祂的世界。當時植物學教授說「環境問題往往是政治經濟問題,是人的問題」,但我很逃避和排斥「人」,總覺得人有夠惡質,實在不如蟲魚鳥獸純真。大二時土木系的學伴說單從三類組的生物觀點要解決環境問題實在太弱了,叫我去城鄉所修課,並推薦我讀亞歷山大的《建築模式語言》。 大三時擔任系學會長時,被人文底子深厚的學術部長挑戰,她介紹徐四金、紅學,帶我去女書店、女巫店,挑戰我的基督教思想,當時我實在痛苦,但也逐漸被刺激而寬廣。大四時康旻杰教授要我們用《建築模式語言》進行設計,多年後也成為我博士論文的主軸。大學畢業後本著生態資源調查的能力我被延攬進了台大城鄉基金會,在劉可強教授指導下工作,學習解決人與環境問題,也在昆蟲系教授楊平世手下工作過,編輯《大自然季刊》,嘗試從民間保育團體的方向努力。後來赴美研讀景觀建築與環境規劃,和指導教授Randolph Hester一起追蝴蝶、畫地圖、訂政策,進入左右腦大整合期。後來上帝呼召我回台灣,說大地上的見證者由祂負責(不是我不是我不是我)。我回台後進入台東縣政府從事城鄉建設規劃和工程查核工作,常常跑工地,讓我從小在工程師老爸身上看到的二類組的能力(專注的計算,縝密的測量)得以操練。在台東我真的「在海極居住」(參詩篇一三九篇和文章開頭的詩),被接納融入當地多年,每週開車去海邊浮潛,和小丑魚與水母(痛!)一起游泳,實在很幸福。就在台東的山海孕育之下,我進了華神。大學同學苦笑說:「你現在都在寫文組的報告啊?!」華神是個頗寬廣又有傳統的地方,對我來說,有為有守,是個好學校,有許多好老師。一開始我的學習實在不怎麼順利,不得要領,畢業時還是覺得神學和聖經很難,但是想繼續追隨研究。就這樣又去了愛丁堡繼續進修博士,用大學時開始琢磨的《建築模式語言》結合柏克萊時期研究的韌性理論跨領域進行以西結書四十到四十八章的聖經文本研究。高第(Antoni Gaudí)說 ‘I am a Geometrician, which is to say, synthetic.’ 我認為這句話也是上帝藉由以西結要說的話。在地球物理學兼神學家Mark Harris和景觀建築教授Catharine Ward Thompson指導下,幾年的苦工,只希望能稍稍破解上帝的模式語言,更認識祂。
這是我任性拼湊的學思歷程,充滿著渺小的掙扎,宇宙般的夢。或許終究脫胎我仍是個怪咖外星人,只是母星從來沒有派太空船來接過我。以西結書四十七 9:「這河水所到之處,凡滋生的動物都必生活,並且因這流來的水必有極多的魚,海水也變甜了。這河水所到之處,百物都必生活」是我的理想。以賽亞書十一9 :「在我聖山的遍處,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因為認識耶和華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是我的盼望。如今繼續學與思,認識上帝,此生的詩愈寫愈長,直到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