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神院訊】2019年7月-1

■ 教牧宣教研究中心執行長/吳獻章


5、認同對方身分是溝通必備的基礎

世人被看低、被貶損時,往往將對方視為拒絕往來戶,聽見「大衛殺死萬萬」的掃羅,還因此動用全國軍隊追殺對自己有功的大衛,就是ㄧ例。然而,耶穌沒有被拿但業看貶而惹怒,反而稱讚他:「看哪,這是個真以色列人,他心裡是沒有詭詐的。」如此肯定讓拿但業不解,好奇祂為何有如此先見:「你從哪裡知道我呢?」同樣的,當面對施洗約翰「那將要來的是你嗎?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的質疑時,耶穌沒有指責他,只有接納,並公開地稱讚他比先知大多了(太十一1~9)。

耶穌費時費力化解別人對祂不必要的誤解。當祂醫好癱瘓三十八年的癱子,遂被解讀為刻意冒犯安息日(約五1~18),為此,約翰用了幾乎一章的篇幅記載耶穌陳述自己的身分,包括「我父做事直到如今」;「子憑著自己不能做什麼,惟有看見父所做的,子才能做」;「我不求自己的意思,只求那差我來者的意思。」等(約五章)。在面對回頭想享用第二次五餅二魚神蹟的眾人,祂直接以講道來提升聽者的眼光:「吃我肉、喝我血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約六54)

面對因延遲遂誤解祂的馬大和馬利亞,耶穌藉著叫拉撒路死裡復活的神蹟(sign),映襯祂所要傳給這姊妹倆的信息(significance):「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十一25)對於三次不認主的彼得,耶穌不僅沒有責備,還藉著行一百五十三條大魚、網卻沒有破的神蹟,以及三次問那無顏見江東父老的彼得:「你愛我嗎?」公開地在其他門徒面前認同彼得的身分(約二十一章),好讓彼得在眾人面前再度被肯定。也就因著耶穌的認同,彼得才有面子帶領門徒們進入使徒行傳,建立初代的教會!

6、人的真我被全知全愛的主所接納

耶穌接納拿但業,並說出讓福音書學者摸不著頭緒的話:「腓力還沒有招呼你,你在無花果樹底下,我就看見你了。」這位造物主是全知者(約一3),祂當然「知道萬人,知道人心裡所存的」,不僅「不將自己交託世人」(約二24~25)祂還主動接納拿但業,正如祂主動接近猶太人所不屑一顧的撒馬利亞婦人,甚至主動向這位離婚多次的女人要水喝。實際上,耶穌就在自己口渴之際,闡述生命水的真道給這位疑惑的婦人,滋潤靈魂的飢渴,她被感召後,將水罐(和羞恥)撇下,往城裡傳福音給撒馬利亞的鄉親(約四章),成為有影響力的見證人。

耶穌冒著被猶太人嫌惡的風險,主動靠近畢士大池,醫好那無助的癱子(約五章)。祂還主動靠近並醫好無助的瞎子,且在這痊癒了的瞎子被鄉親圍剿以致陷入舉目無親的困境時,再度主動找到他(約九章),印證了祂所說:「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約十14)復活後,祂主動地找到傷心絕望的使女馬利亞(約二十1~18);也主動陪伴逃往以馬忤斯的兩位門徒,堅固他們疑惑失喪的信心,他們的眼睛遂被照亮,掉頭返回耶路撒冷,對門徒們見證全知全愛的主(路二十四章),成為耶穌死裡復活的見證人。

7、門徒造就法則乃提升其屬靈思惟

約翰刻意在福音書的前兩章,透過「次日、再次日、又次日、第三日」的時間指標(約一29、35、43,二1),將本書尊貴的序和耶穌呼召門徒串聯起來,並以門徒都信了耶穌為第二章的總結(約二11、22),以此文脈呈現其「門徒造就」的神學意圖!和其他福音書卷首相同的是,門徒們乃先跟從施洗約翰,並聽他說:「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開始他們獨特的生命旅程(約一29、35~39)!門徒造就的果效由此逐漸發酵,安德烈帶領彼得,腓力帶領拿但業(約一40~45)。

和耶穌的兩回合對話後,拿但業所湧出的神學見地「你是以色列的王」,和他原先所說「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嗎?」,真有天壤之別;即便如此,他此時對耶穌的了解當然還不準確。在這次的對話中,耶穌最後引用列祖雅各所夢見的天梯(約一51;創二十八10~17),向拿但業啟示了祂自己非僅是以色列的王,更是神人間的中保:「你們將要看見天開了,神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正如祂後來告訴多馬的:「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十四6)此即彼得後來在五旬節所傳的道:「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徒四12),是老莊「天人合一」學說所盼不到的真理,卻給拿但業親眼看到了。

福音書所記載三年半的門訓後,耶穌在升天之前的四十天,吩咐門徒們不要離開耶路撒冷,等候受聖靈的洗,但門徒們雖然目睹耶穌受死、埋葬、復活,仍然不能免於民族主義的迷思:「主啊,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因此,耶穌在世上最後一件事工仍是門訓,以「大使命」教導門徒(太二十八18~20),為祂作見證,並成為列邦列國的祝福,直等到祂再來;祂透過舊約先知書早就預告的末世論(如以賽亞書、撒迦利亞書),破除門徒屬靈的迷思(徒一1~11),免得他們陷入國家民族主義,這也是是華人信徒必須戒慎提防的!

8、「我屬誰」比「我是誰」更重要

當身分認同出現危機時,轉機就在於耶穌如何回應拿但業的鄙視。正如約翰福音的序,耶穌的身分乃「父懷裡的獨生子」(約一18),耶穌透過啟示「天開了」,將祂自己的身分提升到三一神關係中,正如約翰福音多次呈現祂與父神的親密關係:「父愛子,已將萬有交在祂手裡。」(約三35);「我不求自己的意思,只求那差我來者的意思。」(約五30);「子憑著自己不能做什麼,惟有看見父所做的,子才能做。」(約五 19);「我的教訓不是我自己的,乃是那差我來者的。」(約七 16);「我與父原為一」(約十30),以及「我從父出來,到了世界;我又離開世界,往父那裡去。」(約十六 28)

耶穌將自我認同的「我是誰」問題,提升為三一神中的「我屬誰」(歸屬感)。這神學高度,正好可讓西方文化從笛卡兒之後,被理性這「鐵籠」所束縛以致陷入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中萎靡的自我形象,徹底地釋放出來。在人本思維架構之下,企圖尋找「我是誰」的自我認同卻陷入失樂園者,因著耶穌這「道路、真理、生命」的引導(約十四6),和「我是真葡萄樹,我父是栽培的人」(約十五 1)的連結,得以享受「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的應許,使地位回升到復樂園的身分,不再被「丟在外面枯乾,扔在火裡燒了」(約十五 5、6)。耶穌的確是西方文明的出路。

耶穌更是華人文化的出路!當華人社會遭遇西方高舉人權的世俗文化侵襲,自我認同和「性慾/性戀」被「試探」所切割,遂陷入身分認同和性戀觀的掙扎之際,袁幼軒從這萎靡中出脫的經驗啟示了我們:從「上帝的形像」與「罪的教義」開始,透過耶穌這被舉起來的人子,體驗到福音的大能,從失樂園那「我思故我在」(「我是誰/who am I」)的迷茫中,轉移到復樂園的「我思故我在」(「我屬誰/whose am I」),享受「到我這裡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的滿足(約六35)!

當人類看重個體的特殊性,而藐視群體的道德價值和共同性,遂陷入自我認同的迷思,如同被逐出伊甸園的亞當一樣,可見離棄神本、沒有群體歸屬感的人權思維,是人類陷入萎靡的主要緣由。正如泰勒所指出,人的身分認同不能脫離神;也正如加拿大哲學家 James K. A. Smith 的書名 You are what you love 所提示的,人類的認同須要將神引進來。人拜什麼像什麼,人權不能定義人的價值和身分,只有「神權」下的「人權」才能找到意義。也就是當人在基督裡找到歸屬感,他/她才能找到自我身分和自我形象!袁幼軒即正確指出,人生的終極目標並非婚姻或人權,而是「在基督裡」(加二20)!難怪保羅在陳述了上帝「在基督裡」的救贖計畫後(弗一3~14),就將神學導論帶入禱告高潮:

「求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榮耀的父,將那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賞給你們,使你們真知道祂,並且照明你們心中的眼睛,使你們知道祂的恩召有何等指望,祂在聖徒中得的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並知道祂向我們這信的人所顯的能力是何等浩大。」(弗一17~19)

(全文完)

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
桃園市八德區334025長安街53號
電話:(03) 2737477 | 傳真:(03) 3714703
© 2020 Copyright - 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
- made by bounc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