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西結書的「韌性神學」 回應修訂民法的衝突


從以西結書的「韌性神學」 回應修訂民法的衝突

郭怡君(英國愛丁堡大學科學與宗教/系統神學博士班)

面對此次修訂民法的衝突,和更根本的對於同性戀的觀念,除了基督徒向來秉持著的上帝造男造女結合的婚姻倫理、古代舊約城市的性犯罪和新約保羅的教導,筆者想找出新的觀念模型。

以西結書四十到四十是St. Jerome認為的「上帝迷宮」,如果此時任何人想要紓壓或助眠的話,可以嘗試讀以西結。

以西結書因應戰爭、飢荒、惡獸、瘟疫,於四十到四十八章勾勒了一個理想世界。這四大災囊括文化與自然衝擊,是人性的、也是生物性的,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中所有衝突的縮影。這個因應衝突而生的理想世界,藉由先知以西結的一個異象之旅,描繪出一個環境生命體系,在面對衝擊時從「抵抗」到「修復」的歷程。

以西結先知從古代以色列被帶到巴比倫,處在一個文化衝擊的時代,他的環境規劃理念,據我看,對於認識當代處境歷史有指標性,對於現世所有面對衝突的任何系統也有參考價值。
「韌性」(resilience)在工程領域被用來描述彈簧、光線、聲音的反彈特性(bounce back)。一個有韌性能承重的鋼樑,他必須同時具有剛性(rigidity)延展性(ductility)來承受外力。當代生態學面對環境與氣候變遷時,以「抵抗」到「修復」作為發展「韌性」的過程,並依此研擬生態環境管理方針。「韌性」的觀念可被用在人類生態體系,可以是物質結構承受衝擊的能力,也可以在精神層面全盤討論人類心靈的受創與修復。理論上,韌性可被應用在任何一個受衝擊的系統,並用以解釋受衝擊系統的抵抗與修復。最終的結果,可以是機械性的「反彈」至原本的狀態,或是生態性的,依據Holling的生態理論,「轉化」(transform)到新的系統。1

我們可以假定「修訂民法」為一個衝擊,這衝擊來自一種觀念、一群人,他們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是同志能成家,能手牽手、抱小孩不需在意別人眼光 ,享有和現存異性家庭體系一樣自由自在放閃的幸福婚姻。而這個同志們嚮往且爭取已久的新世界藍圖,必須藉由適度地改變現有法令體系達成。支持修法的人認知這個改變為創造性的破壞,然而這對於認為現行民法是理所當然的另一群體,這個衝擊可能是破壞性的破壞。我們現在看到的彩色與白色之爭,讓我想到十七世紀光學的發展。牛頓於1672年正式發表他的稜鏡試驗與光的虹彩的新發現,當代的人包括發現細胞的虎克(Robert Hooke),都認為虹彩是光與暗的結合,直到牛頓證實彩色來自於光的本身。以光的色散作為一個類比,如今的正反雙方在光學本質上是一體的,無論是基督徒團體身穿白衣攜手暴露在不熟悉的政治領域,還是同志故意展演了他們彩色的「性」,雙方都期盼著光。然而,一方看見的是彩色的光譜,一方看見的是光與暗的對比。何以如此?
社會心理學者Haidt研究社會中從非常自由到非常保守的七個族群,對於「照顧(Care),公平(Fairness),忠誠(Loyalty),權威(Authority),聖潔(Sanctity)」五個道德基礎的重視程度,發現擁抱公平多元,樂見改變,自認為屬於自由派的人,重視「照顧」和「公平」遠甚於「忠誠」,「權威」與「聖潔」。而趨於保守的人則擁有五個道德基準。2 因此,從社會整體來看,比較多的道德基準,換言之,被較高的道德標準所框架的所謂保守人士,和奉行Georg Jellinek「法律是最低程度的倫理」(the law as an ethical minimum)信念的人,擁有不同的法治觀念和理想社會想像,衝突在所難免。台灣的社會包容孕育著自由與保守的各種聲音,能提供衝突的空間,當張力拉撐開來時,韌性也能增強,但過程是艱辛難過的。如同吳獻章老師在課堂中強調,當傷心背光時,含著淚水看天的人能看見彩虹,這是神在創世紀中給世界永恆的安慰,是愛的永約,適用於此次衝突雙方所有流淚的世人。

十七世紀英國博物學家虎克(Robert Hooke)當年發現軟木細胞的時候,其實看到的是細胞壁。這裏我要以細胞壁來比喻、關乎生命生存的重要觀念:區隔。從「英國脫歐」到「美國總統大選」,世界驚訝地看見很多人並非如一般所料的熱情擁抱全球化(globalisation),而是支持隔離主義(isolationism)的。其實「區隔」這個觀念沒有這麼可怕,因為它就像細胞壁,和大家觀念上比較喜愛的軟性的「膜」比起來,「壁」雖然是硬性的(rigid),但是它仍然具有著通透性。且因著細胞壁的支持和保護,樹木才能長高茁壯,有自己堅強的形狀,讓生物築巢搭窩。

細胞區隔的觀念,或許可以為理解「專法」或「特別法」提供一種思維方式,從細胞膜、細胞壁到人體的皮膚,生命生存面對所有可能衝擊, 都需要設立支撐和保護機制,使每個個體或群體安身立命 。我們可能都必須要承認人和人或不同的生物之間發生衝突時,裡面可能都有深層恐懼的存在,需要支撐和保護。然而「區隔」的觀念在對於提供保護的需求而言,不必然牽涉恐懼或歧視。

聖經中以西結書的理想國規劃,前半段(四十三章以前)的工程設計是區隔導向的,也就是「抵抗」的策略,藉由防禦工事(築牆、牆面保護和特殊地表鋪面),更嚴謹的隔離措施來強固城池,增進公共衛生,以此抵禦戰爭的直接衝擊和圍城攻勢下可能引發的饑荒和疾病爆發。四十三章神顯現,祂的榮耀充滿,聲明了祂的原則和期盼。然後下半段,規劃採取了「復原」的策略,規劃了人民的廚房庭院並且一路開展到讓人眼睛一亮的生命河,凡河水流經之處萬物復甦,水質改善,沿岸樹木可作食用與藥用,帶來了全面的醫治。
以西結當時所面對的是巴比倫文化,是古近東的文化重鎮、是標榜自由的新都,是《漢摩拉比法典》—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較具有系統的法典—的發源地,也是空中花園水利設施等重大環境工程突破的時代。如果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以西結書能發展劃時代的理想城市規劃,一個具有抗衝擊力的韌性永續城市,甚至形塑了啟示錄新天新地的基礎架構。
基督徒面對此次法治文化的衝擊,我相信也能有新的學習和突破。劉曉亭牧師在論壇報發文說「所有的基督徒這一次清醒過來開始擁有自己的主張與追求,不只是反對而已。」尤美女委員在第二場公聽會最後表示,台灣已經進入可以理性論辯的社會。
依據以西結書理想城市規劃的觀念來看,聖經承認並且面對衝突的存在,並且宏觀地發展出從對抗到恢復的完整城市規劃論述。依據保羅所言「我們是神的耕地、神的建築」(哥林多前書三章9節)的神學來看,聖殿理想城市的規劃就是生命的規劃。
如今基督徒、教會與所有主張「傳統價值」的百姓們一起在對抗修改民法的時候,同時應有整體藍圖,思想什麼時候該轉化往恢復期邁進。依據以西結書四十到四十八章的規劃論述,這個轉折是神的顯現(以西結書四十三章),然而在這之前,所有堅持反對改變現有婚姻型態與法令的人,無論是基督徒基於信仰理念,或原住民族基於傳統部落倫理,如長老教會泰雅爾中會發表聲明指「泰雅爾族傳統Gaga法律不允許試婚、同居、多元家人制度」,或任何人對修改民法感到反彈,都應該合理抵抗。只是,在抵抗的同時,亦應練習覺察此次修訂民法衝突帶動的公民和政治參與的智慧是否增長,韌性是否增強,存著盼望的心,察覺目前行動在整個復興藍圖中的位置。在這藍圖中,神不只要我們建築堅固的城市與外界區隔,更要經歷美麗的清泉流出,成為生命河安慰醫治神所愛的世人(以西結書四十七章)。

從聖經以西結書的觀點,健康的國家應全盤考量因應衝擊應有的韌性,並完整經歷從抵抗到恢復的歷程,思考如何讓個人群體和城市國家生命體系恢復生意盎然,尋求神的顯現,以神的同在為永恆期盼(以西結書四十八章35節)。

下載全文